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外行領導內行 ─ 誰的利益?


(本文有中英文版,For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etter, please click  the link "Letters to Engineers (English Version)" located at the top banner)


給工程師的十二封信 【之二】 


各位工程師朋友: 


我在上週出席了一個立法會審議空氣污染條例修訂草案的會議 ,內容涉及如何制訂污染物排放標準、如何分配排污配額等技術議題 ,本應是一個工程界為社會大眾出謀劃策、顯示我們如何運用專業知識 保障公眾健康的大好機會。可惜,代表政府解釋政策的官員並非專業工 程師,對於議員和團體的質詢支吾以對,而出席的工程師雖然對細節瞭 如指掌,卻只能呆坐一旁,一副啞子吃黃蓮的表情。 


此情此景,使我想起去年底在一個頒獎典禮酒會散席後 ,被另一位資深工程師拉到酒店大堂的一條圓柱背後 ,訴說專業意見下情不能上達,明知政治決策違背專業判斷卻不能向公 眾交待;專業培訓的預算被一減再減,下屬士氣低落而自己卻有心無力 。這位工程師的委屈表情,令我無法釋懷。 


其實,這位工程師關心的不僅是他的同僚,而是整個工程界的命運 。而工程界的命運,正是與社會整體利益息息相關。 


這些年來,很多工程師都質疑有多少決策是基於由上而下的「聖旨 」而抹殺專業分析: 既然市民急於改善維港水質,為甚麼拖延淨化海港計劃二期乙? 為甚麼拖延垃圾回收計劃和拒絕採納社區補償方式,以致社會不願接受 焚化爐工程早日開工? 為甚麽三千公里的水管更換工程要壓縮在短期內完成 ,而罔顧對公共交通和人力資源的壓力? 


外行領導內行的惡果,受害的遠不止政府工程師。在私人機構工作的工 程師受害於現時引致割喉式競爭的投標制度,而這個扭曲的制度正正是 由外行的財政系統主導,因此一直以來都拒絕考慮培育工程人才 、改善工作條件、促進多元就業等工程界訴求。當工程創意萎縮 、人才凋零、質量下降的時候,受害的更是整個社會。 


以工程師的訓練與國際視野,我們理應可以為市民擔當一個「解碼者 」的角色,指出不同發展模式的代價與機遇,讓社會知所取捨 。要做好這個角色,我們只得一途:堅持專業獨立,拓濶自主空間 ,勇於為自己和大眾發聲。 


當公眾人士懂得為工程師的勇氣與才幹喝彩的時候,行業改革和體制改 革便會水到渠成。關鍵是: 我們如何能夠挺直腰板? 我們如何能夠發聲更響? 


黎廣德  工程師


20084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