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1日 星期四

為什麼普選是香港達到和諧良治的必要條件?

香港目前的公共管治已經呈現了三條日漸擴大的裂痕。由於這些裂痕的結構性本質,只有通過一個包含普選的制度性改革,才可以重新高香港的公共管治水平,達致和諧社會的目標。


 


第一條裂痕是價值脫節:香港市民近年來對於社會發展的方向已經逐步形成普遍的價值觀。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與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基本一致。從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於維港填海、城市規劃、污染治理、文化保育、縮減貧富差距等議題的共識上已經可以看到,支持這些價值觀的不單是一般的公民團體,更包括專業人士以及不受特權利益所左右的工商界別(例如在如何規劃維港的議題上商界組成了一個廣泛的Harbour Business Forum,與政府立場迴異;香港總商會亦公開支持公平競爭法等等)。但由於香港政府受制於小圈子選舉的權力來源,以及從港英時代殘留的政務官官僚思維,政府把持的價值與市民形成共識的價值日益脫節,以致衝突不斷。


 


第二條裂痕是誘因失效: 在扭曲的問責制下,主要官員失卻誘因為公眾謀取最大福祉。不管這些官員上任時是否有良好意願,他們難以堅持一些符合公眾利益、但無助於鞏固自身民望或討好權的長遠政策,更無意花精力做好一些跨範疇、跨部門的政策。例如需要有高度整合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或必須有長遠承擔的氣候變化對策,或促進社會公義的減貧政策,在現行制度下均無從開展。因為這些政策需要投入相當的政治資本,但政治收益對特首或司局長的個人仕途來說太遙遠、太不確定。


 


第三條裂痕是程序腐蝕: 由於特首的產生欠缺普遍認受性,亦在制度上未能與立法會多數派政黨結盟,政府不惜用合法但不合理的方式侵蝕程序公義。每一次運用政治交易強行通過的政策都變成疏離民心的舉措,長此下去後果堪虞。在保育皇后碼頭一役,政府不惜破天荒地運用民政局長的權力,犧牲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公信力,正是程序腐蝕的例; 程序腐蝕,正是行政權力膨脹的溫床。行政權力的過度膨脹,不但不適合香港多元化社會、朝著國際都會的方向發展,更會鼓勵特區首長和主要官員的獨裁傾向。這種獨裁傾向加上與市民脫節的價值取向,造成的效果正好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