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政府山關注組》譴責財政司司長違背程序、誤導市民 偷步割售政府山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今天宣讀的財政預算案第35段中表示:「  添馬艦新政府總部啟用後,原中區政府合署中座及東座會轉作律政司的辦公室,而西座則拆卸重建為甲級寫字樓。我們會參考公眾諮詢收集得來的意見,稍後公布用地的設計、規劃和出售細則。此外,我們會繼續籌備將灣仔海傍三座政府辦公大樓的部門陸續搬離現址,騰出土地以增加甲級寫字樓供應。」


 


《政府山關注組》對此提出以下質疑:


 


一、發展局自去年十月公佈政府對政府山用途的建議方案,開始收集公眾意,至今尚未完成諮詢程序,發表報告,向公眾交待諮詢的結果。但財政司長卻把「拆缷重建西座」視作政府決定公佈,豈非自打咀巴,違背程序,表明公眾諮詢只是愚弄市民的把戲,政府從未有真正尊重民意的誠意?


 


二、財政司司長在三年前公佈預算案時,已經表示要搬遷灣仔海傍三座政府辦公大樓,以增加甲級寫字樓供應。但在今天,此項目仍在「籌備」階段,實在令人懷疑政府根本從不著緊「增加甲級寫字樓供應」。財政司理應清楚,政府在中環海濱、灣仔海傍及西九龍三區,早已預留960萬平方呎的寫字樓用地。所謂「供應不足」只是政府執意割售政府山給地產商、利益輸送的說詞。


 


三、20個民間團體已於上週向城規會正式申請,將政府山劃定為特別保護區,城規會亦已展開法定三星期的公眾諮詢程序。財政司的宣佈等同剝奪城規會公正審議民間規劃申請的角色,以行政權力干預法定機構的職能。政府帶頭違反程序公義,令人遺憾。


 


事實上,倘若政府真正急於纾缓甲級寫字樓供應,最快方法莫如財政司司長指示金融管理局遷入政府總部西翼,把國際金融中心2期的昂貴物業出租或出售。有關安排更可為金管局增加收入及降低行政費用,為納稅人節省大量金錢。此外,特區政府還可以押後拆卸美利大廈,改為商廈用途,為期十年。


 


因此,《政府山關注組》譴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違背程序、誤導市民的做法,並要求他撤回預算案中第35段,重申政府尊重公眾諮詢的誠意及城規會獨立審議的職能。


 


政府山關注組


23/2/2011


 


《政府山關注組》成員團體包括:《政府山關注組》成員團體包括 : 中西區關注組、公共專業聯盟、創建香港、環保觸覺、綠領行動、長春社、文化傳承監察、關注城市規劃社區大聯盟、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拯救海岸、龍虎山環境關注組、HK 重建關注、  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爭氣行動、南土瓜灣關注組、保護海港協會、綠色健康環境團體Mini SpottersSoho Residents CommitteeWorld City Committee


關注組網頁:http://tiny.cc/notforsale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黎廣德﹕「環珠灣區」規劃:零團費旅行團?



「被規劃」,忽然變成了香港最新的潮語。「被規劃」的源起——「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卻很少人說得上口。政府眼見網上反對「被規劃」的群組已有過萬人,便急忙用兩招化解:灣區規劃只是「概念」,請大家不必認真;諮詢期18個工作天若嫌太短,官員會多花兩個月舉辦論壇(但並非延長諮詢期),請大家少安勿躁。


 


 


究竟這場風波是林鄭月娥局長一時看漏眼,讓規劃署犯了小疏忽?還是香港人神經過敏,只是「被欺壓」心態的條件反射? 一切還得從「環珠灣區」規劃的來龍去脈說起。


 


「被規劃」風波的根源


 


2006年,粵港澳政府開展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跨境項目,「大珠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主事的港方官員是當年主管規劃的常任秘書長劉吳惠蘭。2009年底,研究完成,規劃署表示:「『大珠三角規劃研究』是粵港澳三方首次攜手合作進行的策略性區域規劃研究,目的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以前瞻性的視野考慮和分析大珠三角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制訂區域空間協調發展策略……」


 


研究報告建議一系列的跨境合作發展計劃,包括一些港人鮮有與聞的粵港合作大計:例如把新界東北部地區開發為「旅遊合作區」;新界西北部地區定位為「協作開發區」,成為跨界方(即廣東省和澳門)「共同與的協作地區」;設置碼頭口岸,方便旅遊人士出入境等等〈註一〉。


 


在此背景下,報告建議「研究珠江口灣區未來發展戰略,聯合編製《環珠江口灣區宜居區域建設重點行動計劃》」,隨後三地政府在2010年4月委託制定報告的兩家研究單位——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大學,開始草擬《行動計劃》,直至上月公開諮詢,這就是今天「被規劃」風波的根源。


 


「愚民年代」的管治思維


 


顯而易見,今次的《行動計劃》並非空穴來風,「概念」早從5年前開始醞釀,只是政府還抱「愚民年代」的思維,從不相信公眾有參與決策的必要。從「概念」到「行動」也是一步一步成熟,只差未有進入法定程序,所以政府從未到立法會解釋。即使不懂規劃的市民也能明白,「概念」決定「方向」——正如選擇開闊的天然維港還是狹窄的人工維河,便決定了維港兩岸的城市生態一樣。即使西九管理局也花費兩億多元搞概念計劃諮詢,讓市民三揀一;難道水陸面積共佔15,000多平方公里的環珠灣區的重要性,比只有40公頃的西九文化區還不如?


 


「概念」之辯是決定香港往何處去、為何發展 、為誰發展的大課題。特區政府認為市民毋須認真討論,等同剝奪了香港人參與區域規劃的權利,任由當權者主宰城市發展的生殺大權。


 


《行動計劃》以建設「宜居區域」為願景,進而提出六大目標,包括「綠色區域」、「幸福區域」、「樂活區域」、「暢通區域」、「活力區域」和「智慧區域」。這些動聽目標的背後,究竟掩蓋了多少難以調和的矛盾?例如文件要求「建設灣區濕地公園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但同時「加快跨界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各類口岸的建設速度」。引鑑過去的經驗,各省市領導對硬件開發的興趣以及從中的得益,遠遠大於環境保育或監控發展。參與研究的專家學者縱有百般良好意願,如果沒有民主規劃和監察,最終也難敵「綠化為名、開發為實」的惡果〈註二〉。


 


《行動計劃》的確提出一些尖銳的矛盾:例如珠三角森林覆蓋率只有39%,遠低於香港或國際上宜居區域六成以上的平均水平;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積為13.5平方米,大大落後於珠三角的34平方米和宜居區域的平均水平40平方米。可惜解決這些矛盾的建議一律欠奉,反而對交通基建、口岸建設、「把灣區建設成為國際消費都市圈和全球購物天堂」等卻墨甚多。《行動計劃》也不乏一些具有國際視野的概念,例如建設「低碳發展示範區」,設立「低碳住區認證與獎勵制度」,但這些方向能否變成主流,還是淪為「開發至上、全面壟斷」的裝飾品,才是公眾討論的關鍵。


 


從「被定位」到「被起錨」


 


中聯辦主任彭清華上周表示,下月開展的十二五規劃,將「 對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定位,有更充分及具體的表述」。特區政府堅拒延長《行動計劃》的諮詢期,是否因為這兩份文件有秘而不宣的因果關係?《行動計劃》內「保障機制」的頭一項,是「爭取中央政府支持」〈註三〉,這是否暗示了區域規劃,就是三地政府要求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內替香港「具體定位」的申請書?果真如此,香港人不但是「被規劃」,更是「被定位」而懵然不知。特首曾蔭權上場以來,誰有見過一份「香港定位」公眾諮詢文件?


 


對八九十後的年輕人來說,今天他們無從置喙的「被定位」,就決定了往後餘生,在怎樣的空間日夜作息、在什環境掙扎求存。


 


這情猶如特區政府替700萬香港人起錨,搞一個零團費旅行團,目的地和行程只是「概念」,起程時大家不要多問,反正你不用付鈔。到了旅遊景點收門票,才向大家伸手要錢;到了珠寶店逛足4小時,大家還不肯讓立法會通過撥款,才找阿珍阿蓉來把你臭罵一頓。你後悔當初報錯團嗎?對不起,諮詢期已過,下車無望。目的地嗎?只怪你當初沒有把「概念」搞清楚。


 


渴望用零團費「被起錨」的香港人,請繼續沉默。


 


作者是公民黨副主席


 


〈註一〉見「大珠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第七章,2009年10月公布


 


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misc/great_prd/news/report_c.htm


 


〈註二〉見「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匯報稿,2011年2月1日,


 


http://www.prdbay.com/UploadFile/20112102017238713.pdf


 


〈註三〉同上,見第44頁


 


[刊於 《明報》,2011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