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紓解房困的最後契機

紓解房困的最後契機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特首梁振英在首份施政報告內,以紓解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為重中之重,豈料適得其反,樓市不跌反升。究其原因,在於市民看穿報告內短期措施欠奉,變相揭示了政府對房屋供應束手無策的困局。但事實上,政府要增加供應、壓抑樓市,手上的籌碼一大籮,絕非如梁班子般擺出一副自我矮化的狼狽相。

在一片「全民搵地」的噪音中,施政報告拋出一大堆數字,卻故意模糊了兩項基本因素:基層市民能否上樓取決於公屋的實質落成量,中產市民能否置業取決於私樓樓價會否回落至可負擔水平。對於有住房需要的市民來說,這是今天以至自今天起的每一天都要做的抉擇,不在於甚麼「中短期」或「長期」策略;對於現任政府來說,設法在任期內落成最多的公營房屋,同時令樓價回順,顯然是應有之義。

美國顧問機構DEMORGRAPHIA最新發表的「全球住房負擔」報告中顯示,在全球337個大城市中,本港樓價負擔達到家庭年收入的13.5倍,連續冠絕全球,成為全球最難置業的城市。梁振英在施政報告內說要「徹底解決樓價問題」,另一方面說政策目標是「維持私人樓市健康平穩發展」,顯然在設法迴避「如何令樓市回落至可負擔水平」的核心問題。若果梁班子患上「八萬五恐懼症」,害怕一旦樓價下滑,便會被地產商、投資者和部份受「紙上富貴」誤導的有產者咒罵,他只會一如前朝政府,口硬手軟,讓樓市泡沫和社會矛盾累積至爆煲水平,在政府可控範圍以外「自行解決」,令社會付出重大代價。

認清事實  聚焦「任內落成量」


正本清源,梁振英要增加「任內落成量」:即2017年中之前 (假設他不提早離任) 的實質房屋落成量,必須從現已規劃作房屋用途的政府閒置土地入手。其他更改用途或開拓土地的工作可以按步就班進行,但無論梁班子如何煞有介事地全民搵地,皆非紓解今天房困的關鍵。

如果梁振英要在2017年中前落成7.5萬個新公屋單位和少量居屋單位這個承諾的水平之上,增加「任內落成量」,他的招數可以包括:
1.    善用勾地表內五幅土地,興建1,200間公屋和3,900間居屋或夾屋單位,詳見1月23日,公共專業聯盟與公民黨有關善用勾地表土地的聯合建議
2.    微調啟德發展區的規劃,修改體育城佈局(但保留原有設施) ,替換一幅7公頃的低密度豪宅區,改為興建7,100間公屋和5,400間居屋單位;
;(詳見1月27日由本土研究社、和聲關注組和公共專業聯盟發表的《人文啟德》方案V2.0)
3.    在政府擁有業權而委託港鐵代理發展的4個西鐵沿線地盤上,興建12,100間居屋或夾屋單位 ( 資料來源自港鐵公司網頁,只計算政府擁有業權的熟地,但剔除已招標的地段,可建樓面面積按平均地積比率 5 倍計算,假設平均居屋單位面積 40 平方米)

若果三招齊出,政府可以馬上宣佈增加短期供應約3萬間公營房屋單位(見附表),比起施政報告的承諾增加四成。事實上,這批單位的作用遠遠大於紓緩房屋短缺,因為當中包含了2.2萬間居屋或夾屋單位,為重推夾屋創造條件,令月入高至6萬元的家庭亦有機會受惠,可以迅速扭轉不少中產階層的入市衝動,對樓價回順有相當作用。

六招齊發  扭轉市場預期


再者,要影響置業者對私樓市場的預期心理,除了額外稅項之外,政府可用的招數還有:
4.    恢復「按季定期賣地」:取消勾地表制度,並且預早宣佈未來幾年的按季賣地量及地盤所在區域資料,使置業者能夠準確預期自己屬意區域的住宅落成量和時間表,令地產商難以操弄訊息,哄抬樓價。
5.    宣佈「自動回撥制度」:凡是定期賣地缺乏承接的地盤,政府將交由房委會或房協改建公營房屋,確保住宅落成量不會因為市場變化或地產商聯手杯葛投地而下跌或延誤。
6.    設立官方「房屋供應鏈綜合訊息」糸統:將每區及每季賣地量、施工量、樓花審批量、現樓開售量、單位空置量、預期落成量及時間表,從「麵粉到麵包」的供應鏈,涵蓋所有公、私營房屋的資訊,全盤透明地呈現在市民面前,以避免有人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漏洞而扭曲市場。

故意推搪   勢必失信於民


儘管上述地盤全是政府閒置的熟地,公營房屋的施工期仍需三至四年。因此,梁振英必須在今年中前出招,才能增加「任內落成量」。一旦延誤決策,樓宇建設周期超出他的任內,這些單位最終何時落成便非他這一屆政府所能左右,這些招數調控市場的力度自會大減。眼看梁振英上任後推翻曾蔭權的「置安心」計劃,市民對跨任期的承諾根本不會當真。若果他以為抛出超越2017年的鴻圖大計便可以增加連任本錢,恐怕是太低估香港人的智慧。

發展局長陳茂波以「政府必須在公私營房屋對土地需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為理由,對善用勾地表土地故意推搪,實有前後矛盾之嫌。因為在今年先盡用手上的熟地,然後用391公頃閒置土地內其他正進行研究的生地和須更改土地用途的地盤陸續補充,使供應源源不絕,正好符合他聲稱的「地盡其用」原則。

梁振英政府明明今天有地可用、有招可出而拖延不決,只會帶出一個政府向地產霸權屈服的訊息。當政府調控樓市的公信力直線下降時,未來幾年無論用上多少花招,亦難再取信於民。如果梁振英不能像他自誇「不失時機」地把握這個最後契機,香港人便該明白房困魔咒的根源不是搵地難,而是因為由中央欽點的特首,無法擺脫利益集團的掣肘。

[原刊於《信報》2013年1月29 日]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施政報告遠水難救近火 善用勾地表 即時增建五千公營房屋

施政報告遠水難救近火

善用勾地表 即時增建五千公營房屋

針對施政報告拖延處理市民的住屋問題,公共專業聯盟(下稱「公專聯」)聯同公民黨今天召開記者會,提出將勾地表中五幅住宅地用作興建公屋、居屋或夾屋,短期內可增加逾5,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根據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勾地表中尚有23幅住宅用地,公專聯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建議當中五幅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包括九龍內地段第11228號(928個公屋單位),屯門市地段第498號(291個公屋單位),兩個地段鄰近現有公共屋邨,適合建公屋,將軍澳兩幅地皮則適合居屋發展,合計可提供3320個單位,其中將軍澳第68B2區地皮屬臨海地,政府可考慮做較高檔次的夾屋,連同元朗德業街的地皮可提供的566個單位,在本屆政府任內可即時增加5105個公營房屋。他指出,梁振英聲言要寸土必爭,倘迴避用勾地表內地皮增加房屋供應,等同違背自己政策承諾,亦是違背市民期望。

至於勾地表內餘下地皮,黎廣德解釋,例如九肚山地皮屬低密度發展,而兩幅灣仔地面積較小,加上附近沒有公營房屋配套設施,興建私樓較合適。他重申,增加房屋供應毋須犧牲環境質素或社區設施,但梁振英不斷將市民住屋訴求與其他訴求對立,激化社會矛盾。他補充,政府的土地儲備並不限於勾地表,例如政府手上有391公頃閒置用地,暫時只放了18.9公頃入勾地表。

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批評,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說同情「劏房戶」境況,但實際上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他以房委會委員經驗指出,在已平整的熟地建公屋,「最多三至三年半可起好,2016年尾已上到樓」,以上五幅地皮合計不足7公頃,已可提供5000單位。梁家傑並強調,「勾地表已完成歷史任務」,梁振英應恢復定期賣地,政府可考慮主動拍賣勾地表中無人問津的住宅地,如無發展商競投,可主動用來建公屋或居屋,最重要是向市場發出訊息,政府有決心及有魄力解決住屋問題。

公專聯主席兼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質疑,施政報告發表後,地產股全線造好,「政府成日話無地,連GIC用地都要搶來起公屋居屋,但從來無交代清楚391公頃閒置政府住宅地的詳情,係咪要等地產商發落?等佢地利益不受損情況下才拎地出來?」他認為,要根治住屋問題,政府必須公開閒置土地資料,誤導消費者政府無地,要買貴價樓。

有關附件下載, 請參閱公共專業聯盟網頁 http://www.procommons.org.hk/pressrelease23012013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搵地難」勢掀政府誠信危機

「搵地難」勢掀政府誠信危機

梁振英政府近期頻頻為降低市民對房屋供應的期望而放風:早前要求體育界放棄啟德體育城不果、再由規劃署出面剔走九龍塘浸大擴展用地、繼為剝奪皇后山私立大學用地試水溫、勸喻地區人士犧牲小我接受增加密度和減少社區設施等等,務求製造「搵地難」的印象。梁振英在特首政綱中強調「香港不缺乏土地」,為什麼如今卻淪落至周圍搶地,不惜背棄對教育、環境、社區建設等政策目標的承諾?

「搵地難」是否假象,只消看看政府的數字:發展局在去年7月初公布的閒置住宅用地有2100公頃,其後經陳茂波局長連番修正,最終承認可供發展的政府閒置住宅用地為391公頃,但政府放在勾地表出售的土地只有36公頃,即使扣除未來5年預計興建7.8萬間公屋單位所需的土地約72公頃,尚有283公頃土地不知所終,佔閒置住宅用地七成之巨。

內部爭拗 擴大矛盾

為什麼梁班子會陷入「搵地難」的泥沼?看來只能用「三不」來解釋。

其一是公務員不賣帳:政府內真正掌握土地資料的官員都在地政和規劃部門,即使司局長大張旗鼓覓地建屋,只要這些官員堅持要跟足程序,任何一項交通、環境、規劃等技術研究未完成,都是封存土地的理由。局長有權凌駕部門決定甚至修改行政程序,但他先要熟悉程序兼有承擔政治後果的勇氣。今天的局長既外行亦弱勢,有條件這樣做嗎?

其二是各部門不協調:政府在推出土地前按慣例會先徵詢各部門意見,多數部門為了擴大版圖,都有預留土地、寧濫勿缺的習慣,反正圈地沒有成本,土地空置的社會代價毋須由官僚承擔,因此造成「臨時用途」土地隨處可見的怪現象。縱使梁班子有心扭轉惡習,但官僚為了證明過去圈地的決定正確,必然提出諸種辯解或要求,虛耗光陰自不待言。

其三是不下決心改革:過去政府的潛規則是「靚地」不能建公營房屋,必須高價賣給發展商;但因害怕推低樓價,只得遷就發展商的需求來決定拍賣數量和時間表,令很多空置地皮既不賣亦不用。只消看看陳茂波公布的本季賣地計劃,僅從勾地表的32幅住宅用地中取出6幅招標,令全年供應量連港鐵項目才只有1.5萬個單位,遠低於政府當初承諾2萬個單位的指標,便明白梁振英政府根本無意改變由地產商主導土地供應的利益格局。

放風搶地 轉移視線

明乎此,「搵地難」是假象,管治力弱才是真相,但為了掩蓋假象,部分梁班子成員不惜踐踏其他既定的政策目標。例如,梁振英政綱中列明「研究成立優質的私立大學,發揮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角色」。皇后山興建私立大學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已於去年3月諮詢北區區議會,獲得一致贊成,原定在2012年底撥地開工,若果為了更改用途而重新修訂圖則,或故意加入苛刻條件而使計劃流產,只會使地皮再丟空幾年,更令積極籌款發展私立大學的耶穌會和蘇格蘭阿巴丁大學等機構卻步,重挫香港發展成為地區教育樞紐的目標,梁振英的政綱豈不再次落空?

今天發展局的急務不是隨意放風、到處搶地,而是盡用已經劃作住宅用途、毋須更改規劃大綱圖的政府土地。光是這283公頃的地皮已足夠興建17萬個平均60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若加上160公頃港鐵上蓋和劃作「未決定用途」及「綜合發展區」的土地,還可多興建14萬個單位。

誠信危機 禍延政府

梁班子真正的心魔可能是「八萬五恐懼症」:害怕樓市一旦下滑便須承擔政治責任,所以至今不敢增加土地供應量,變相向地產霸權低頭。地產商看準梁班子的弱點,把樓市操弄於股掌之上,令梁振英解決房屋問題和促進經濟多元化的承諾隨時變成空話。

梁振英因僭建而講大話是個人誠信問題,但為了掩蓋土地政策的矛盾而違背政府對房屋、教育、環境、規劃和經濟政策的承諾,便會演變為特區政府的誠信危機。要解決急不容緩的樓價過高和住房不足問題,拓地遠景是虛,年度賣地和建屋指標才是實,梁振英會否在施政報告中捨近圖遠、以虛掩實?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刊於《明報》2013年1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