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軍事碼頭危害工商界利益

黎廣德                 公共専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中環軍事碼頭的爭議越演越烈,繼有二萬名市民反對後,城規會從上週開始審議,由於主席周達明實施前所未有的十分鐘發言時限兼且強行「熄咪」,民間關注團體拉隊離場後要求取消時限和兼任發展局常秘的周達明避席。拖延一周後政府仍然拒絕回覆,結果團體舉辦「民間城規會」,令本已被不少人視為政府橡皮圖章的城規會的公信力蕩然無存。

由於今次爭議的是非曲直需要追溯過去十多年的規劃歷史,很多人不明原委,以為只涉及中環海濱三萬多平方呎的休憩用地,即使讓給解放軍使用亦無傷大雅。但只要了解此事的本質,便明白事關重大,不僅有損工商界的發展,更會催化「一國兩制」

先看整件事的時序:從2000年政府發表《中區(擴展部分)分區計劃大綱圖》開始,前後修改了七次都把海濱劃為休憩用地,最後一份S/H24/7草圖在2012317日刊憲。梁振英在2012325日當選特首,直至2013125日政府向城規會提交文件第八次修訂草圖,才首次提出把中環海濱劃作軍事用地。因此,政府擴大軍事用地,肯定是在梁振英當選特首後的新主意,更是他在去年71日上任後作出的決定。

若果解放軍沿用既定方案,每次軍艦訪港前便需要事先知會特區政府,再由政府刊憲,宣佈碼頭為臨時軍事禁區。但若果中環海濱劃作軍事用地,解放軍便擁有「隨意靠泊權」:無論軍艦任何時候進駐中環,都毋須知會港府。再進一步,解放軍可以令「駐艦常態化」:把駐港部隊剛於今年中引入的兩艘056A最新型護衛艦,長駐中環成為常態,每艘長89米,並設有直升機起降台。

港人信心持續下跌

自此以後,軍事碼頭的性質有重大變化:由一個只供禮節性訪港的臨時碼頭,蛻變成隨意靠泊常態駐軍的永久設施。將來從中環或金鐘商業區外望,解放軍軍艦成為維港最「矚的景緻。

解放軍執行職務不受特首指揮,不受立法會監管,更不受香港法院管轄。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回歸前百份之21香港人對「一國兩制」表示「冇信心」,中央政府尚且刻意令駐港部隊低調行事,以免刺激港人疑慮;今天對「一國兩制」「冇信心」的市民己飈升至百份之40,試問全副武裝的軍艦常態停泊在商業中心和立法會幾百米之外,會增加或減少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心?

香港是奉行自由經濟的金融中心,資金和人才流動自由,成功與否端賴國際社會長年累月對香港體制和法治建立的信心。電視發牌風波已令商界憂慮,政府不動聲色地改變了角色:從「公平競爭平台」的守護者變成「挑選誰是贏家」的獨裁家長。若果普羅大眾對解放軍的觀感從「人民子弟兵」蛻變為「佔領部隊」,常駐中環的軍艦被視為武力威懾,距金融區、立法會或英美領事館只有幾百米之遥,這對工商界和國際社會的信心有何影響,實在不說自明。

英殖時期香港人對添馬艦海軍基地見怪不怪,因為殖民者在商業中心駐軍,是利用軍艦作為符號象徵,向被殖民者突顯管治權力。今天香港不是殖民地,中央官員亦宣諸於口,希望香港是只談生意,不談政治的「經濟城市」,為何今天特區政府要改變規劃用地,為中環駐艦常態化鋪路?

「文攻武衛」適得其反

未來幾年香港人對普選的訴求必然日趨激烈,這是民怨累積二十多年的結果,無可避免。梁振英用「寧左勿右」的心態解讀中央對港政策,以為利用解放軍駐艦中環作為武裝符號,可以震懾香港人和減低反對聲音,恐怕適得其反。

以香港人的品性,公然反對的市民或許只佔少數,但用腳和用提款機投票,卻是香港人優而為之的表態方式。屆時損失最大的恐怕是已佔香港股市市值過半的中資企業,至於城中富豪是否早著先機,大家可從斷斷續續的撤資傳聞中略猜一二。與此同時,回歸後培育起來的本土意識,令更多中產階層和年青-代拒絕移民,不甘心把香港拱手相讓給「外來勢力」,結果必然有越來越多人對梁振英「文攻武衛」的手段更加反感,強化公民抗命的聲勢。

即使城規會不理民意,在12月中申述會完結後通過修訂,最後中環規劃圖還需要交到梁振英會同行政會議審批,可能拖到明年中。經過免費電視發牌風波之後,民意焦點必然指向行政會議的黑箱作業及梁振英的獨裁作風,特區政府是否能夠承受得起另一次震盪?若果梁振英政府硬闖,等於要求工商界把自身利益捆綁在解放軍駐艦之上,不但有辱無榮,更有「為軍捐軀」的味道,徒令建制陣營四分五裂。

由此觀之,讓軍事碼頭爭議繼續燃燒,可能是梁振英對「和平佔中」運動的最大貢獻。


[原刊於《信報》, 2013年11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